自闭症是什么病?

2022-06-21 14:28:08 pinyu

●目前我们能多早诊断出自闭症?

●为什么自闭症的表现如此复杂多样?

●自闭症的成因是什么?和后天养育有关系吗?

●我们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自闭症目前有什么理论解释?

●为什么每个理论都只是部分解释了我们看到的现象?它们各自的

优劣是什么?

据统计国内自闭症数字尚缺,但粗略估计在1/100左右。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基数,我们的自闭症患者群体庞大,其影响了千万家庭的生活和幸福感,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系统构成了严重的挑战。遗憾的是,目前科学家和医学界只揭开了自闭症的部分奥秘,也只提供了效果有限的干预手段。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直接、简单的医学诊断手段,而是主要依赖专业人员的临床观察和家长访谈;我们没有根除这种复杂的精神类疾病的行为学疗法,或者药物和基因疗法;我们甚至没有统一的认知和神经学理论来解释自闭症。科研的滞后造成大众不能理解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也对如何有效地诊断、矫正和教育这些孩子感到疑惑。同时,市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宣称能"治愈"自闭症的话术和骗术,有数不清的非科学、非专业的干预手段。甚至,某些研究者宣称自闭症是后天养育造成的,仅仅因为他们发现自闭症患儿和应激后创伤的患者之间存在行为特征的相似性。其实,这样的"理论"早已被自闭症的神经和心理学研究所推翻,因为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自闭症是有基因基础伴随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环境对自闭症有影响,但不是致病的主因。可见,当科学还没解开所有谜团,伪科学和迷信总会有机会沉渣泛起。

英国乌塔·弗里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自闭症研究者之一。在长达五十余年的研究生涯里面,她著作等身、贡献卓越,其理论和实践深远地影响了自闭症的科学研究。

例如,为什么有的看起来特别简单的任务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几乎不可能完成?为什么这些孩子又能出色地完成一些其他人看上去非常难的任务?为什么一个能记得许多单词的孩子却不能理解单词的意思?

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对你的乐曲没有回应,并不意味着他排斥你。他不做出回应的原因要深刻得多。还有,一个孩子能记住单词和图片,并不说明他就能记住人名和面孔。最让我感到震惊的发现之一是,自闭在很多方面甚至比天生盲或聋更糟糕。自闭症儿童—除少数例—能看见,能听见,通常视听能力还很不错。然而,盲儿和聋儿能通过特别的感官接收并回应社交信号,自闭症孩子们却没有这个感官。

难以想象没有社交感官是什么样的,他们无法意识到其他人,包括后者的行为、反应以及给你及其相互之间发出的信号。就是这样,自闭症孩子完全意识不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但是,他们的确拥有可以帮他们学习这些信号的思维能力,只是学习方式不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习得的知识与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的正常"感知到"的知识不一样。

正如色盲者也有能力知晓并辨别颜色,但他们对颜色的体验异于常人。自闭症患者在社交上的体验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何自闭症患者的学习是以不同的路线进行的呢?那是因为自闭症发生在生命的早期,很多了解世界的社交途径都受到了阻碍。正常发育的儿童很容易走上人类进化和文化形成的通衢大道,但自闭症儿童必须在旁支岔道找到自己的那条线路,这使得他们不仅与正常儿童差异极大,而且他们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

这就是自闭症谱系的核心特征,即主要诊断标准。你能在一些网站上找到这些核心特征。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第一个核心特征跟交互性社交互动有关。仅仅孤独还不够,仅仅行为表现令人尴尬也不够,仅在社交场合很笨拙也不够。最严重的困难表现在与同伴交际方面。

第二个相关的核心特征与交流有关。在内心深处,交流的能力取决于一个被承认正在发生的消息。一个人必须有交流的愿望,另一个人必须想要接收交流。交流不一定是说出来的话,也可以是手势或面部表情。如果没有伴随着发送和接收消息的信号,就不会有真正的交流。

第三个核心特征和前两个不一样:它与重复性的活动和狭隘的兴趣相关。这些对很多孩子的家长来说都很陌生的特征,究竟"自闭"在何处?把积木或小汽车整齐排列成小图案,这样一两次会让人觉得很可爱,但如果日复一日重复同样行为而不去探索其他玩积木或小汽车的方法,就非常令人伤心了。这正是典型自闭症中兴趣爱好的重复和执著特质的极端特征。另一种看待重复性行为的方式是可以把它看作极端执拗。事实上这是在强烈抵制改变,厌恶创新。做一样的事,一模一样的事,看同样的视频,吃同样的食物,日复一日,这就是在自闭症儿童中发现的过分的模式。自闭症的多面性一度人们以为自闭症总是跟学习障碍,或者精神障碍联系在一起,而这两种障碍总暗示大脑有病理性改变而导致低智商。近来的研究已改变了这一看法。现在自闭症谱系的情形完全包括了那些即使用标准智力测试来评估也没有智力缺陷的情况。目前确诊的自闭症中,低智商大约占到50%的病例,另外50%则拥有平均甚至极高的智力。

阿斯伯格综合征已为人熟知,我们应该格外关注一下。它可以被看作自闭症的一种,有相似的生物学原因,对大脑和思维的发育有类似的效果,但在行为上的表现却不那么一样。起码这是我们目前所认为的。阿斯伯格综合征通常被认为是轻微的自闭症。但这种说法很有欺骗性。它可能是比较纯正的自闭症,只是大量学习和补偿措施掩盖了核心问题。之所以说"补偿措施""掩盖",是有道理的。阿斯伯格综合征通常伴随高智商,另外,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写的书讲述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困难。这些困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闭症人士遇到的困难。

阿斯伯格综合征最奇特的地方也许在于,它通常在八岁甚至更晚才能被诊断出来,有时甚至到成年才能确诊。这很奇怪,因为它是一种发育障碍。它并非突发性的,但一直存在,对这一点家人和被他们折磨的人一致赞同。

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最显著的差异在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表现出极高的言语智商。这恰恰是家长们骄傲和开心的源泉,但很有可能使他们忽视孩子缺乏真正的交互性社交行为。

现在有多少自闭症?至今最可靠的信息来自英国的一项对57000名年龄910岁儿童进行的研究。在这个群体中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病例仅占1%多一点。如果你只看自闭症病例,大约只有0.4%,而只有0.2%的孩子符合经典自闭症的狭义标准。其他形式的自闭障碍,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占0.7%左右。

如果这个估算的1%可靠,那么在美国,一个拥有2.8亿人口的国家,会有令人震惊的200万到30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自闭症。而在英国,人口只有6000万左右,自闭症患者也有50万以上。假定大约总人口的1%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你认识的人当中肯定会有人患自闭症。这使得自闭症是一种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型障碍一样常见的精神障碍。但与精神分裂症和双向型障碍不一样,自闭症发生在童年早期并持续终身。自闭症极不可能是由出生之后的不利环境因素导致的。远在出生之前就可以探测到自闭症大脑中神经细胞的异常。患有自闭症为何就不能完整参与社交世界?难道在听觉、视觉、触觉之外还另外有一种"社交觉",而他们正好缺乏这种感官?生来就看不见或听不见的孩子尚能接收和回复社交信号,自闭症孩子却做不到。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索自闭症和目前最新应对技术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即孤独症)也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是社交和交流功能缺陷,有部分自闭症患者终生无法独立生活,需要长期的照护,对家庭和社会影响很大。自闭症人群的脑电波也存在异常,主要表现为功能连接异常(局部区域神经连接偏多,而跨区域远距离的功能连接偏少)和反映镜像神经元系统的mu波异常(murhythm,产生于感觉运动皮层,频率8-13Hz)。Mu波与人的社交功能紧密相关,具体而言,与动作意图理解、模仿能力、同情心、心理理论(TheoryofMind)等密切相关。自2008年起,已有多项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双盲设计)发现基于mu波的自闭症神经反馈训练能改善自闭症症状,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功能和注意力。

多动症和自闭症目前都没有药物可以治愈。6岁以上的多动症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中枢神经刺激药物哌甲酯等来控制症状,但有30%的孩子和比例更高的成年患者服用药物不起效。针对自闭症的核心问题即社交和语言症状,则没有药物可供使用,只有针对焦虑、自伤等次级症状才有一些中枢神经药物可用,但通常伴随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像神经反馈训练这样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也一直是医生和科学家在努力开发和改进的。

脑电波神经反馈训练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神经反馈训练手段,其它的手段都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和实验性的神经反馈训练技术相比,脑电波有其突出的优势。

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应用,神经反馈训练的效果,正如Witte等人2018年在著名临床脑科学杂志《大脑》(Brain)发文指出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神经反馈训练的算法大大改进,可穿戴设备变得可靠而方便,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基本终结了传统神经反馈训练存在的费时费事费钱(如一个小时150-200美元)的症结。作为有大量科学证据支持,无需服用药物、无需接受电磁刺激,更不需要做手术的安全无创的脑神经训练手段,在人工智能浪潮助力的精准医疗时代,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造福更多的人。具体而言,精准医疗时代的精准神经反馈训练,将通过对脑电波和心智功能的更精准匹配,和反馈训练任务的功能精准化,变得更有效果。





品誉天下全国脑波检申请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
小鹅通